數碼公民
數碼公民
「數碼公民」是應用教育文憑課程的補充科目之一,課程以中文授課,總時數為 60 小時。
隨著資訊及通訊科技的普及,我們正身處廿一世紀的資訊社會,市民的生活方式及所需技能與上一輩已大有不同。本科包括五個單元。單元一「認識互聯網」介紹互聯網的發展歷史、基本概念及應用。單元二「視覺傳意入門」讓學員認識不同類型的視覺傳意工具及基礎視覺傳意理論,從而能夠恰當地傳達意念和見解。單元三「資訊素養」介紹不同類型的媒體資訊,並教導學員運用搜尋技巧獲取所需資訊,再評估搜集到的媒體資訊的質素及運用相關資訊達到各種目的。單元四「數碼新時代」會講述資訊及通訊科技的發展,讓學員了解到科技發展對個人生活和社會活動造成的影響。單元五「數碼公民的責任」探討網絡世界的議題,讓學員了解到自己作為數碼公民在網絡世界的權利和義務,從而恰當及負責任地及使用數碼科技及媒體。
本科以學習者為中心,除了課堂講授外,強調學員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式學習,共同分析和思考數碼公民的議題。另外,本科通過短片製作和小組專題報告等學習模式,提升學員自主學習和協作能力,積極應用從本科獲得的知識與技能,思考數位公民應有的權利、責任和相互尊重。
本科旨在讓學員了解到資訊社會的運作,並提升學員的資訊素養能力,培養學員成為成為良好的數碼公民。
學員修畢本科後,應能:
學員須於本科取得總成績不少於50分和出席率不少於80%,方為及格。
本科評估由持續性評估及總結性評估組成。持續性評估把評估活動融合在學與教的過程中,對學員的學習進行循序漸進的評估,以及給與學員適時的支援和回饋,形式包括「課堂表現」、「小測/習作」、「短片製作」和「小組專題報告」。
持續性評估共佔學科總成績 65%。總結性評估分為「中期考試」及「期終考試」,以筆試形式進行,共佔總成績 35%,主要評估學員如何應用在本科獲取的知識和分析技能。
課堂表現 (10%)
本科鼓勵學員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表達觀點,評估項目設有「課堂表現」,佔總成績 10%。
小測/習作 (15%)
單元三、四和五是本科內容的主要部份,學習時間較長。每個單元均設有「小測/習作」,每次 5%,藉此檢視學員的學習狀況。「小測/習作」共佔總成績 15%。
短片製作 (20%)
「短片製作」為個人習作。學員需要運用單元二「視覺傳意入門」及單元三「資訊素養」所學,製作一條 2 至 3 分鐘的短片,說明資訊素養的重要,以及倡議正向網絡價值觀。「短片製作」佔本科總成績 20%,其評分準則如下︰
小組專題報告 (20%)
學員分成小組,每組 3 至 5 人。小組在單元四至五的課題選擇一個議題,探討通訊科技的發展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的影響,以及反思數碼公民的權利和義務。在教師指導下,結合課堂所學,完成「小組專題報告」,並在第 27 和 28 節以小組形式,作 15-20 分鐘的口頭匯報,並主持 5 分鐘的答問環節。最後,學員需要繳交 800 至 1,000 字的書面報告。「小組專題探究」佔本科總成績 20%,其評分準則如下︰
總結性評估 (35%)
本科的總結性評估採用筆試形式,包括中期考試和期終考試,評估學員如何應用本科獲取的知識和分析技能。中期考試的考核範圍是單元一至三的內容,佔總成績 10%;期終考試的考核範圍是本科的全部內容,佔總成績25%。
本科評估項目所佔的比重摘要: